生平: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原名施德普,字蛰存,常用笔名施青萍、安华等,浙江杭州人。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1922年考进杭州之江大学,次年入上海大学,开始文学活动和创作。1926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与同学戴望舒、刘呐鸥等创办《璎珞》旬刊。1928年后任上海第一线书店和水沫书店编辑,参加《无轨列车》《新文艺》杂志的编辑工作。1929年,施蛰存在中国第一次运用心理分析创作小说《鸠摩罗什》《将军底头》使其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1932年起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并从事小说创作,是中国最早的“新感觉派”的代表,成为专业文艺工作者。1935年应上海杂志公司之聘,与阿英合编《中国文学珍本丛书》。1937年起,相继在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沪江大学等校任教。1952年调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担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词学》主编,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1993年被授予“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和“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敬慰奖”。施蛰存博学多才,兼通古今中外,在文学创作、古典文学研究、碑帖研究、外国文学翻译方面均有成绩。施蛰存还被中国翻译协会表彰为匈牙利语、波兰语“资深翻译家”。
代表作品:施蛰存的主要翻译作品有《匈牙利短篇小说集》《波兰短篇小说集》《劫后英雄》《丈夫与情人》《妇心三部曲》《荣誉》《轭下》《征服者贝莱》《恋爱三味》和《外国文人日记抄》等。此外,他著有短篇小说《李师师》《鸠摩罗什》《将军底头》《善女人行品》等,散文集《枕戈录》《卖糖书话》《云间语小录》《北山散文集》等,学术著作《唐诗百话》《词学名词释义》《北山集古录》《金石丛话》等,以及诗集《北山楼诗》。
翻译故事:上世纪60年代,施蛰存在华东师大中文系资料室工作,利用晚上时间陆续译了近百首法国象征派诗,但译稿在“文革”中被没收。1981年,出版社约施蛰存出一本译诗集,他先想好了书名——《域外诗抄》,然后开始搜索残余译稿,他先后找到了他翻译的英、美、古希腊、波兰、西班牙、比利时等国的诗,却没找到法国诗译文。这是他最费推敲的译稿,如果全部遗失,会让他非常痛心。1986年初春,中文系党总支书记杨达平探访施蛰存,得知此事后答应尽力寻找。过了一两个月,他分两批将文稿送还了施蛰存,其中包括法国诗的全部译稿。一问才知,他是从华东师大文史楼的厕所旁的杂物间里找到的。对此,施蛰存不胜感激。增加了84首法国诗,后来又补进18首丹麦诗,1987年出版的这本《域外诗抄》,被施蛰存视为他诗歌翻译的里程碑。而他的译诗工作,也就此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