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平台

生平:郭大力(1905年—1976年),原名郭秀勍,江西南康人,中共党员,经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1927年毕业于大夏大学,后任教于上海中学。1928年1月,郭大力离开上海来到杭州,在大佛寺开始翻译《资本论》。1940年—1941年任教于广东文理学院,1946年任教于厦门大学,1950年任职于中央马克思列宁学院,1953年任中央马克思列宁学院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翻译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过程中,郭大力深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精髓,并将其运用于研究中国的社会经济问题。在中央马克思列宁学院任教期间,郭大力的讲课稿编印成了《关于马克思的〈资本论〉》,该教材针对《资本论》中的难懂之处做出了详尽的解释。郭大力一生致力于马克思著作的翻译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教研工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代表作品:郭大力的主要译作有《资本论》、《恩格斯传》、《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国富论》、《政治经济学原理》、《人口原理》、《剩余价值学说史》等。抗日战争期间,郭大力根据其对农村经济实况的观察和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通过《我们的农村生产》和《物价论》剖析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经济问题。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郭大力还以生产建设为研究对象,撰写了《生产建设论》一书。该书关于经济部门、商业问题和金融业的研究与剖析深刻到位,有效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

翻译故事

1. 1927年夏,郭大力毕业后在上海中学教英语,半年后解聘。1928年1月,郭大力带着教书积攒下来的一点钱来到杭州,租住在大佛寺的一间小屋。在大佛寺的油灯下,郭大力一边阅读马克思著作,一边开始翻译《资本论》第一卷。正是在这里,郭大力遇见了王亚南,后来成了他的终生好友与事业合作伙伴。王亚南从武昌中华大学教育系毕业后投笔从戎,加入北伐军。大革命失败后,他因对“国民革命”感到失望,于是只身来到杭州,想暂时靠写小说谋生。两人年纪相仿,又都受过高等教育,一见如故,深入交流后更感到彼此意气相投。王亚南读了郭大力的《资本论》译稿后很感兴趣,于是郭大力与王亚南合作翻译《资本论》。

2. 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开始全面抗战,上海也随即弥漫硝烟,轰炸声不绝于耳,街道满目疮痍。郭大力不得不将已经完成的《资本论》部分译稿先交给读书生活出版社,举家返回江西老家。南康当时尚未遭到日寇入侵,但工作环境远不如上海。郭大力家的房子是黄土石英垒成的土屋,窗户很小,不够通风,冬天冷、夏天热,蚊虫特别多。屋内光线暗,地处偏僻又没有电灯,看书译书都是难题。尽管环境艰苦,但郭大力很享受这份安宁,他可以更加专注地翻译《资本论》。他每天译稿看书超过十二小时,几乎每天都要翻译上万字。间隔一段时间,他就用挂号信将译好的稿子寄往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他在和时间竞赛,分秒必争。《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的大部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完成的。

3. 1938年初,郭大力接到出版社的电报,出版社希望他能速去上海,协助《资本论》的排印出版等事宜。郭大力面临艰难的抉择,一方面他很希望尽快出版《资本论》,完成多年的宏愿。但另一方面,当时上海大部分地方已经被日军控制,而且从江西南部到上海路途遥远,还要经过交战区,一路常有日军空袭和土匪抢劫,很不安全。郭大力的家人都劝他不要去,可尽管如此,为了让中国人民今早看到这部伟大著作,他还是毅然踏上艰险征途,绕道香港,两周后抵达上海。一安顿下来,郭大力就投入紧张的工作中。他一面抓紧译完《资本论》第三卷,一面重新仔细校订全书译文,同时还要设计封面装帧,审校排印出来的清样。困了,他就靠在桌子上闭一闭眼睛,有时甚至通宵达旦。郭大力工作的房间很简陋,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张行军床。饮食条件也不好,经常靠啃干粮充饥。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经过几个月的高强度工作,郭大力终于完成了翻译工作。

ag平台
ag平台
您的位置:
校友返校接待常规方案
发布时间:2018-04-25 浏览次数: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