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7日,由ag平台-ag真人娱乐-ag亚游官网 组织的大夏外国文学研究交锋论坛第二期暨第20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成功举办。会议由ag平台-ag真人娱乐-ag亚游官网 金衡山教授主持,发言嘉宾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姜宇辉教授、上海大学刘旭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张牧人博士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金雯教授。各位专家就如何理解“情感”观念及其哲学、政治、美学和文学价值进行深入探讨,观点既有交锋,又有融合,讨论气氛热烈。来自华师大外院、哲学系和中文系40余名师生参与了线下讲座,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湖南大学、暨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600余名师生参与了线上直播。
情动虚无主义及其治疗
姜宇辉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姜宇辉教授由晚近的情动理论在内涵、历史与价值上的三重虚无主义切入,回归德勒兹与斯宾诺莎的文本,梳理情动概念。姜教授指出德勒兹以情动来激活了思想内部的生成强力,但相比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情动,从根本上忽视了“精神治疗”中的终极旨归。经由努斯鲍姆对斯多葛派的细致辨析,姜教授试图在比较的视野之中重新激活情动的治疗之力,进而对德勒兹主义与当下这个情感汹涌的时代进行哲学的回应。
悲伤:一种不以愉悦为目的的审美何以可能
刘旭光教授 上海大学
基于康德美学对审美先验层面的分析,即审美所获的的愉悦是一种非功利性的愉悦,刘旭光教授进行反向式的思考:是否存在一种非功利性的悲伤?刘教授以黛玉听曲、少年维特的悲伤和卢梭小说《新爱洛伊斯》中朱丽与圣普尔的“热泪盈眶”为例,主人公们的悲伤都不转向更积极或是令人释怀情感,试图说明悲伤的纯粹性。正如刘鹗所说,这种悲伤源于性灵。接着,刘教授借用康德在《实用人类学》的“生命感”概念,推论说,审美中发生的悲伤,作为生命感的加强,有独立的意义——我们在接受了一次这样的情感激活之后,意味着我们的生命感的增强。最后,刘教授总结道,审美有两种样态,一种追寻自由愉悦,一种追寻自由悲伤,前一种审美让我们追求精神的解放,体验自由,而后一种审美让我们追求个体心灵的确证与醒悟,回归自我。自由的自我,或许是两种审美的共同的归宿。
羞耻的“修补”潜能
张牧人 华东师范大学英文系
张牧人老师首先回溯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文论界关注“羞耻”这一情感体验的学术历程,并试图厘清羞耻、自我与他者的关联,认为关注羞耻的意义在于其复杂性:它对自我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形成至关重要,但同时,它又对自我的稳定性、界限感和自主性构成潜在的威胁。它是自我构成与解体的尖锐时刻。羞耻将身体、自我、他者紧密地联系一起。接着,张老师由汤姆金斯的“情动理论”,从“揭露”到“修补”,以揭示羞耻的“修补”潜能。张老师的陈述环环相扣,是对美国当代学者伊芙·塞奇威克(Eve Kosofsky Sedgwick)的多年研究的结晶。
情感与现代性
金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金雯教授以18世纪的“情感”观念作为切入口梳理和揭示启蒙主体观的双重面貌。启蒙对于反思意识的追寻首先要面对情感的难题。具体体现在,情感彰显每个人独特的内在反应机制,成为人的主体性的根基;但,个人与自然和他人构成环境之间割不断的关联,这样理性的独立存在为情感掣肘,使得人无法真正成为客观概念和知识的根基。接着,金教授指出18世纪的情感理论并不是一个边界清晰的领域,在哲学、美学、历史叙事、社会和经济理论中都留下了深刻烙印,而18世纪兴起的现代小说对于这些话语都有所对话,对启蒙时代的情感难题做出了极为深入复杂的思考。因此,重新审视18世纪文化的内在肌理,就必须充分采用跨学科视角。
本次研讨会内容丰富且有深度,为打通学科壁垒,进行跨学科交流对话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