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2024年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在湖南长沙召开。会上,中国翻译协会举行了“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资深翻译家”“优秀中青年翻译工作者”“翻译中国外籍翻译家”表彰活动。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ag平台
法语系教授袁筱一荣获“优秀中青年翻译工作者”称号。
中国翻译协会成立于1982年,是我国翻译领域唯一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由分布在全国各省区市的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组成。中国翻译协会先后设立“资深翻译家”(2001年)、“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06年)、“翻译中国外籍翻译家”(2022年)等系列奖项。2024年,协会新增“优秀中青年翻译工作者”荣誉奖项,旨在表彰胸怀祖国、融通中外、翻译业务精湛、成绩突出的中青年翻译工作者。
△2024“优秀中青年翻译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合影
年会期间,袁筱一教授作为四位受访嘉宾之一,参加了由中国翻译协会主办、中国外文局翻译院与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对话译中人 我的翻译人生”——“译讲堂”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专场活动。
△袁筱一教授参加“对话译中人 我的翻译人生”——“译讲堂”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专场活动
袁筱一教授提到,在翻译生涯中,她不断将自己融入人群,进入其他领域重新认识自己、寻找陌生与挫败的人生经验在今后的翻译工作中对自己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使自己认识到,翻译能够促进文化传播,正是因为文化的交流互鉴,文明才能生生不息。
“中国译协设立这一奖项意味着,在当今和未来一段时间,翻译工作尤其是文学翻译在推动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的理解和交往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她说。
人工智能对文学翻译有怎样的影响?袁筱一教授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人工智能永远取代不了需要主体积极介入的高端跨语际行为。”在她看来,未来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取代翻译角色。“目前,人工智能尤其是大语言模型在日常翻译等领域表现良好,但是在外交场合以及文学翻译领域人工翻译的优势很难被取代,”她说,“就像文学创作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人工智能可以翻译出完成度比较高的译本,但并不能说它的译本就超越了带入不同个体经验的人的译本。”
在未来翻译的教学与研究上,袁筱一认为应该逐步引导学生在使用人工智能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做好人机合作,提高效率,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精尖翻译人才十分重要。”她说,要辩证看待新技术对翻译行业的影响,翻译人才引领技术赋能,智能技术放大人才价值。数字技术的崛起改变了传统的翻译方式,也为翻译行业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推动翻译流程再造,为翻译人才提供更大的舞台。